您当前的位置:热点 > >正文
网上借贷坑多不靠谱,临近年尾,借贷还款的这些坑一定要小心!

时间:2022-12-29 12:31:13   来源:

岁末临近,有人手头难免紧张,有人仍为之前的债务烦恼。而周转之余,始终要多一分理性,以免“燃眉之急”未解,又被不法分子“趁火打劫”。


【资料图】

【借】

测试额度,引来强制发钱

“本来是好奇想测试一下额度,没想到,测试出来额度很低,只有2000多元,更没想到还给我强制下款了。”前不久,手头比较紧张的吴文斌,在手机上看到某借贷软件的广告。本打算借2万元使用,填写一系列资料后,经过测试显示额度只有2163元。“因为觉得没什么帮助,使用期限还短,我没有接受这笔钱。”

意外的是,这款软件竟强制给他“发钱”。吴文斌去找客服,要求立即结束此款项,出示结清证明,归还除合法利息外的全部利息金额,也没有人回应。

如今,以某某贷、某某分期、某某借等为名的借贷软件层出不穷。此前,它们大多打着低门槛、0手续费等标签,现更多以“测试额度”当做吸引关注的噱头。

“支付宝直接提现啦,手机号使用1年,最高可借5万元……使用3年,最高可借15万元!”某借贷软件中,甚至连个人手机号的使用年限,都成了提升额度的法宝。宣传文案大力鼓动着人们,“快来测试你的额度吧!”

不少用户正是出于好奇,想看看自己的额度如何,而被意外地“发了钱”。和吴文斌遭遇类似,张燕表示,自己只是打开了一款借贷软件,打算测试额度并查看利息水平,没想到填完基本信息后,就被强制下款一千余元。“这笔钱的突然到来,是在我什么都不知道,也未明确签署任何协议的情况下发生的,希望平台可以给一个说法。”

记者发现,“测额度”的较高风险在于,多款借贷软件上,冗长繁杂的相关协议需要勾选同意,才能进一步操作。而测试或者激活额度,也需要填写不少个人敏感信息。主要包括姓名、城市、身份证照片、银行卡号等,其中一些还需要通过人脸识别。

号称低息,加起来可不少

除了放款随意,借贷软件通常还会披上“高额低息”的外衣。而事实上,低息背后隐藏着重重陷阱,还起款来往往不少。

一款宣称“别再碰高息贷了”、“日息最低只要0.03%”的软件,在投诉平台上有着超过9000条用户投诉。除了质疑利息过高外,用户还分享了自己在借款成功后,突然被自动开通会员并扣除费用的遭遇。“在未明确通知的情况下,默认勾选开通会员,借款到账后扣款428元,要求退款”,有类似遭遇的用户不在少数。

记者发现,一些借贷软件所谓的“低息”,在宣传中大多表述为日息,年化利率往往写作小字体的“X%起”,容易给人造成误解。此外,由于一些软件常常“嫁接”在其他平台上,除了本金和利息外,涉及的诸如担保费、服务费等费用,则深藏在协议合同中,提醒告知也不够显眼。等到还款计划来临时,借钱者才回过神来。一款名为“月月分期”的软件,就让借钱者吃不消。有用户表示,自己被该软件强制下款了2000元。仅七天时间,利息和本金就一共要还2910元。

用户伍林非告诉记者,自己在“某某钱”申请了一笔15000元的借款,分12期偿还。一开始,他并未觉得异样,后来通过还款计划一算,总利息加上每月担保费共计3000元。“这不符合国家设定的利率,本人只偿还全部本金和合同上写明的合法利息,提前结清,不该支付高额担保费。”

【还】

停息挂账,先交一半定金

较之借钱时遭遇到的麻烦,顺利办了贷款,到期却还不上钱,或许更加令人挠头。

瞄准这一状况,近期出现不少以债务优化、法律援助等为名的公司、机构,甚至个体的“法务”、“律师”等等,宣称可以帮欠款者去做“停息挂账”。

所谓“停息挂账”,即与银行协商,将债务冻结一段时期。这期间内不再增加新的利息,每期只还本金就可以。如果协商成功,就可以停止催收,停止利息的继续产生。一些相关讨论帖中,时常会出现手机、微信、QQ号码等联络方式。并有“欠款者”现身说法,极力推荐某位“顾问老师”处理得当,帮助自己成功“上岸”。

记者以几张信用卡欠款5万元为名,联系数位理财顾问。提及如何与银行沟通协商,对方均遮遮掩掩,只强调,“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用我们的法律知识帮你沟通。”“你找的都是客服,我们找的都是内部人员,权限有区别”……

处理费用方面,通常会以欠款人的债务总金额为基础,收取百分之五。记者的5万元债务,需支付2500元方可办理停息挂账。要先支付一半作为定金,余下的办理成功再收取。稍一犹豫,对方便称“你这个逾期,利息和罚息都不少的。”有的则劝,“你去管别人借钱,搭面子又花人情。” “时间长了,咱这点费用还算啥呀!”

记者就“停息挂账”事宜咨询某银行业务经理,对方表示不同地区的不同银行,对欠款的政策态度可能会有差异,但她暂未听说过此类政策。“我们有客户做生意,受疫情影响没能还上款,就上了征信。如果有政策,我们肯定会主动介绍的。”

信用修复,编瞎话做伪证

作为“经济身份证”,个人征信近年愈发受到重视。若出现问题,焦虑之下难免会去寻求“解决方案”,由此给了一些人员可乘之机。

污点漂白、抢救你的征信……以“征信逾期”作为关键词搜索,会显示大量号称可以对征信进行“修复”,消除逾期记录的机构广告。据了解,根据逾期次数、发卡银行等情况,修复一条记录收费在千元左右。“提供你最新的个人征信报告,身份证资料,再办一张电话卡。由我们代理你和银行对接沟通,你不要再接银行的电话。”

至于如何沟通,对方同样不愿多谈。而实际上包括停息挂账、征信修复在内的各种“反催收”手段并不神秘,概括起来都是编造各种“不可抗力”理由向银行申诉,或通过投诉、举报等迫使金融机构妥协。

今年9月,湖北警方联手“分期乐”平台,对一协助债务人批量伪造重症、贫困证明的非法代理“债闹”团伙进行立案打击。据披露,此前平台发现50余份因重症、贫困需停催的申请“不太对劲”。它们证明材料模板一致,来电手机号码归属地均集中在同一地级市,但用户户籍实际分布在全国多地。

围绕“反催收”黑灰产业,金融机构和相关监管部门也在积极应对。今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开展“征信修复”乱象专项治理“百日行动”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此项工作。银保监会办公厅于7月份发布通知,提出要严肃查处以“征信修复、洗白、铲单、征信异议投诉咨询、代理”为名行骗,严重扰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局的不法分子。

“广大用户不要轻易将身份信息、金融信息等隐私敏感信息提供给他人。拒绝参与编造理由、提供虚假信息、伪造证据等违法行为。”中国人民银行提示,若信用信息确有错误、遗漏,北京地区的消费者可向相应金融机构客服电话咨询,或通过微信、支付宝搜索“信用北京查”小程序,向人民银行提交征信维权和解申请。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编辑:牛中振

标签:

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