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三年的疫情似乎逐步平息,带来的改变终究留下了痕迹。
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景由线下转向线上,而被“快节奏”、“内卷”等名词掣肘的年轻消费者,更加热衷于坐在办公椅、躺在沙发上,打开手机,将所用所需加入购物车并一键支付,而非拎着购物篮,在占地广阔的超市里消磨几个小时。
从餐饮到商超,“云购物”的消费需求快速放大。
(相关资料图)
如此背景下,作为国内本土商超销售额“TOP1”的永辉超市,正在经历阵痛。
2022年,其扣非净利润预计亏损24亿元,算上2021年,两年亏损将超60亿元;公司近年门店数量减少了近400家,且全国范围内的闭店仍在继续;公司创始人在股价低迷的状态下,依旧连续抛出减持计划……
永辉超市的处境,也是整个超市行业的缩影,包括沃尔玛、大润发、华润万家、联华在内的一众超市品牌,均在寻求着调整之路,世界巨头家乐福甚至传出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
2021年,时任永辉超市董秘张经仪辞职时,曾表示“我们正在下山”,而时代变局下,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
作者 |缪凌云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预亏24亿元,全国多地门店关闭
2023年2月15日,因散装米面展柜上出现老鼠,永辉超市(601933.SH)重庆市万达广场南坪店被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
不久前,永辉超市披露了2022年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扣非净利润亏损24亿元,究其原因,在于三个方面:
其一,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多门店短期暂停营业,很多居民线下门店的购物需求和消费心理均受到较大影响。
《中国城市报》引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数据,2019年,永辉超市门店数量一度高达1440家,2021年末,仅剩1090家,两年时间,闭店近400家。
另据2022年10月29日,永辉超市发布的《第五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决议公告》,公司预计三季度关闭24家门店,闭店范围包括了南京、成都、湛江、厦门、银川、邢台、枣庄、无锡、昆明、泰州等全国范围内,各级城市。
不仅于此,2023年以来,永辉超市的闭店计划仍在延续,江苏省境内,扬州、泰州(姜堰区)、淮安等地永辉超市接连关闭。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年报及官网数据,永辉超市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门店数量分别为910家、1017家、1057家及1034家,主要是因为该数据仅显示了“超市”的数量,不包括“mini店”等经营业态。
其二,公司所持金融资产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6.4亿元,仅Karman Topco L.P(下称“KTLP”)一项投资便确认了5.24亿元。KTLP主要资产对应为美国零售商服务公司“达曼国际”,该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服务企业,业务范围包括(商超)自有品牌开发、全球采购和零售端执行等方面,与Costco、7-ELEVEN、天虹、物美等知名零售商存在合作关系。
2017年11月15日,达曼国际被Advantage Solution(下称“AS公司”)换股吸收,永辉超市通过KTLP间接持有AS公司股份。
2020年11月,AS公司登陆纳斯达克,随后公司股价有所上涨,但很快进入下跌通道,目前8亿美元左右的市值,与上市之初的32亿美元已相去甚远。
其三,为了继续深化“以生鲜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渠道数字化零售平台” 的战略定位,永辉超市2022年科技投入约7亿元,进一步压低了利润。
当然,对于数字化的投入是永辉超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得益于此,公司2022年线上业务销售额增长 21%,亏损较2021年减少4亿元至4.4亿元。东吴证券即表示,持续进行科技投入有助于公司夯实护城河。
股东阵容豪华 创始人、董事长接连减持
作为我国商超行业的佼佼者,永辉超市称得上资本的宠儿。
图源:截自永辉超市2022年三季报
打开其股东名单,位列第一的牛奶有限公司,是牛奶国际全资子公司,隶属于怡和集团。作为亚洲零售巨头的牛奶国际,业务范围包括超级市场、大型超市、便利店、美健产品零售店、家居用品店等,旗下有惠康、万宁、健与美连锁店、美心西饼等连锁企业,同时拥有7-Eleven在中国香港、澳门、中国华南及新加坡四地的经营权,分店超过2200家。
至于怡和集团,历史可以追溯到1832年,横跨金融、零售百货、工程建筑、机械制造、房地产众多领域,位列2022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第397位。
2014年,通过非公开发行股份,牛奶有限公司以56.92亿元拿下永辉超市19.99%股份,成为第一大单一股东。永辉超市创始人张轩松、张轩宁分别持股19.82%、12.19%,且为一直行动人,保持着对公司的控制权。
2016年,永辉超市再次定增,京东旗下江苏京东邦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京东邦能”)、江苏圆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下称“江苏圆周”)合计斥资约43亿元拿走10%股份,牛奶有限公司亦小幅加码。
2017年末,林芝腾讯以约43亿元,从张轩松、张轩宁手中接过5%股份。
一时间,永辉超市大佬云集,公司股价一度冲上11.89元/股(前复权)的历史高点。
然而,2018年12月5日,永辉超市突然发布公告,称张轩松、张轩宁兄弟二人解除了一致行动人关系,公司变为“无实际控制人”状态。解除关系后,二人就永辉超市股东大会及董事会的表决事项,双方独立行使表决权,可能形成相同或相异的表决意见,不再强求达到一致行动。任何一方均不能亦不会强制要求对方与其保持一致行动,不会强制要求对方按其意图行使股东及董事的权利和义务。
换句话说,一同创业二十余载的兄弟二人,将有可能在公司的决策上出现分歧。
9天后,一份《关于解除一致行动的补充说明公告》更是印证了这一猜想,表示张轩松和张轩宁在公司发展方向、发展战略、组织架构、治理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且对永辉云创的定位、发展方向和路径也有不同意见。
《补充说明》同时强调,双方正式解除一致行动关系,有利于消除公司各方困扰,避免对公司日常经营造成影响。二人同时承诺,未来12个月内不减持所持股票。
从数据来看,进入无实际控制人状态后,永辉超市2019年、2020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48.8亿元、932亿元,保持增长;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0.61亿元、5.8亿元,接近腰斩。不过,2021年910.6亿元营收,同比有所下滑,扣非净利润更是巨亏38.33亿元。
图源:截自东方财富网
业绩承压下,永辉超市股价进入下跌通道,一度跌至2.85元/股,目前约为3.5元/股。
不仅于此,近一年来,在股价严重缩水的情况下,作为创始人、董事长的张轩松开始减持股份。
2022年5月26日,张轩松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公司1.98%股份,目的是为了降低个人负债及减少财务费用;2023年2月14日,张轩松拟在未来半年内,再次减持不超过1%股份,原因同样为归还个人借款。
有意思的是,董事长持续减持的同时,公司开始了回购之旅。2022年9月22日,永辉超市发布公告,宣布拟斥资4至7亿元,以不超过5元/股的价格进行股份回购。到2023年1月31日,已经花费2.98亿元,回购了1%股份。
谁在与永辉、家乐福竞争?
亏损、闭店、股东减持,正如公司前董秘所说,永辉超市“正在下山”,而近年来处于下山途中的,不只是永辉。
根据各公司发布的业绩预告,2022年,中百集团(000759.SZ)扣非净利润预计亏损2.5亿元至3.5亿元,年内关闭5家大卖场;华联股份(000882.SZ)预亏1亿元至1.3亿元;步步高(002251.SZ)预亏12亿元至18亿元;家家悦(603708.SH)情况稍好,预计盈利0.12亿元至0.18亿元,但2021年亏损3.41亿元。
2022年3月31日,国际商超巨头家乐福关闭了旗下有着“亚洲最大超市”支撑的北京中关村店,2023年来,更是传出其撤离中国市场的消息。
商超行业整体遭遇发展压力,除去疫情因素外,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解读。
一方面,是短期的财务处理。
过去两年,由于行业整体状况欠佳,一些公司需要对账面相关资产进行计提,进而影响了利润。例如前文所提,永辉超市2022年继续巨亏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确认了6.4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未来倘若市场好转,这些损失还是可以弥补回来。
2021年亏损的38.33亿元扣非净利润中,同样有14亿元来自于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商誉及无形资产计提、新租赁准则执行等原因。
并且,在闭店收缩过程中,往往会带来合同解约损失、长期待摊费用摊余价值的一次性摊销(如装修费用)及员工安置补偿等支出,使得财报数据更加“不好看”。
倘若以造血能力计,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永辉超市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61.4亿元、58.27亿元、53.83亿元,与利润数据相比,差异甚大。
另一方面,是“云消费”时代,线上超市、社区团购等新零售业态的冲击,这也是行业变轨的根本性原因。
线上零售对于线下实体店的冲击并不陌生,或者说早已上演。
如果说itunes、QQ音乐、网易音乐对线下音像店的冲击,还有这产品形态上的差异,那么淘宝、京东所带来的,是更加纯粹的渠道变革。
大卖场、大型商超的优势在于产品丰富,品类齐全,但却有着较高的土地(房租)成本、人力成本,以及较低的管理效率。
而在“云购物”兴起,特别是疫情对消费者习惯进一步改变后,大型商超的优势被弱化,缺点却依旧存在,甚至被放大。
对如今的消费者来说,一个APP即为一个大型线上超市,每一个入驻商家,都更像一个“货架”,再大的线下商超,也无法在品类丰富程度上与之相比。
诚然,线下消费场景虽然被快速挤占,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这些场景越来越多向离家更近、购买指向性更强的社区便利店转移,而便利店又可以以社区团购等形式,完美融入线上购物,形成闭环。
图源:截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相关报告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显示,2022年我国城市门店数实现正增长的城市占所调查城市总数的79.49%。另据协会的《连锁超市经营情况报告》,2022年全年,在各种商超业态中,便利店全年表现都处于较好位置。
前文提及,永辉超市第一大股东牛奶有限公司,在国内恰有便利店等业务,会与之形成竞争。
除了被新业态挤占市场外,在商场百货的存量博弈中,部分地区的本土企业往往有着更大的品牌、渠道优势,例如河南的胖东来,又如江苏地区的苏果超市(被华润收入旗下)。
或许在全国范围内,听说过“苏果超市”的人十分有限,但在江苏诸多城市,其知名度远高于外来者。更加重要的是,由于深耕多年,苏果超市在本土的“To B”销售渠道更为稳固。简单来说,企业单位在采购超市卡作为礼品或者员工福利时,会更倾向于合作时间更长的商超。
实际上,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永辉超市很早便开始寻求转型突破。
早在2016年,立足新零售业务的永辉云创就已经成立,随后引入的京东、腾讯等股东,除了财务上的支持外,业务上亦与永辉超市合作颇多,2022年“618”期间,京东还曾宣布,已与永辉超市达成全渠道业务深度合作,双方将基于天选业务(也称为京东自营小时购)等优势全渠道业务,在零售数字化升级、用户精细化运营等方面,共建同城零售业务的创新增长。截至当时,永辉超市接入京东超市全渠道业务门店已超600家。
为了适应社区团购等模式,永辉超市也早早试水了“超级物种”、“mini店”、“仓储会员店”等新业态。公司线上业务逐步走上正轨,2021年实现线上收入131.3亿元,同比增长25.6%;2022年上半年线上业务同比继续增长11.5%,达75.9亿元。
当然,正如第一部分所述,永辉超市该业务板块尚处在投入与减亏阶段,最终成效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
你如今多久会去一次大型线下超市购物?在线上购物的时候更看重商品本身还是商店品牌?你所在的城市有没有著名的本土商超?欢迎在文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