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者 师文静
7月30日,作为国内首个专门面向25岁以下青少年的科幻文学奖“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全国巡讲亮相在济南举办的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引起广泛关注。本次活动以“科幻照亮成长——青少年科幻文学奖写作指津”为主题,首届“鲲鹏”奖获奖作品书系及多位实力作者分享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中国出版集团活动区吸引了众多读者驻足,线上参与直播活动的科幻迷近2万人。
第一届“鲲鹏”奖获奖作品、短篇科幻小说集《联合世界逸事》的作者、现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的李楚涵分享了创作心得,他表示:“对我而言,想要描绘一个时代,最主要的方法并不是描写那个时代下,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冒险故事,而是要描绘那个时代下所有人的冒险故事。所以,我尽可能让我所写的故事多元化,并且更加贴近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也就是说,真正的科幻不是去描写未来的英雄,而是应该去描写未来的普通人。”
《人类文明的黄昏》和《2318:AI觉醒》分别获得第一届和第二届“鲲鹏”奖,作者吕珈瑶在活动现场分享了自己作品的主要情节人物和科学设定。她称,这两部作品都是人工智能题材的,很多作品中AI看到的世界和人类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都是非常具体的,但是在她的作品里AI所看到的世界可能是数据流,可能是各种比人类能看到的更加丰富的东西。
听了两位小作者的创作历程与想法,蓬莱科幻学院首席作家、后人类中心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杨平分别进行了点评,对他们作品的特色进行了分析,他表示:“吕珈瑶同学在她的作品里就有特别好的想法,其对AI与人类的未来思考,是典型的硬派科幻的写法,充满技术化的想象,其对科技细节的描写非常精准,对科技知识点加工之后变成一个非常绝妙的科幻点,都是令人震惊的。李楚涵同学则更注重人物之间关系的阐述,不仅在表现形式上有一些实验性的做法,而且使用了多角度的叙事手法,这都是很有趣的尝试。”
在探讨有关传统文化如何融入科幻作品时,杨平谈道:“我们在科幻小说的创作中,涉及到历史题材时,如果不想落入穿越这个俗套,最好的方式就是把科幻当中的理念放在古代环境下,看它会发生什么事情。比如说我们怎么能够在秦朝实现人工智能?3D打印能不能在宋朝时设计出来?依靠那个时代的技术条件是怎样实现的?在这一思路下写出的作品会很有趣,同时也很有想象力。当然,这也并非是唯一的创作思路。”
在谈到在作品中面对未来时应该有一个怎样的态度时,杨平谈到,现在西方有一个新的思潮叫作“太阳朋克”,通过新的科技创造出一个让人们生活的更好未来。但是在两位作者的作品中,他感受到的是,“人类生活在一个好的未来是不对的”,这是很有意思的研究方向。
本次活动主持人,“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联合发起人、科普阅读推广大使谢晨介绍,立足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最前沿的科幻文学,与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之间有一种天然的默契。科幻对于青少年来说应该成为一种思考世界的方式,面向未来的方式,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方式。鲲鹏奖旨在引导青少年阅读和创作科幻,培育青少年原创科幻文学品牌,壮大科幻读者群和作者群,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科幻文学和科幻教育来推动科创教育、人文教育,提升青少年群体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让更多的青少年在阅读和创作科幻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的尝试性研究,今后成为文理兼修的跨学科人才。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